本建築物有十個大小不一的空間單位,滿足各種設計需求。有些空間在地面上,有些空間則懸浮著,為其下各種公共空間提供遮蔭。這些空間的懸浮,使建築物各面互相連結,風從建築物底下舒適的公共空間吹過。根據設計需求,各種空間或緊鄰、或彼此交集,與環境產生關係。例如,提供各種裝置展示的Project Room就與入口大廳及展覽空間相連著,並且對外面向著公園,歡迎著訪客走進文化館。
整個建築物具通透性,透明程度不一。藉由移轉不同設計需求的空間,交錯出許多中庭似的空間環境,豐富訪客的體驗。空透的設計,使訪客視線可穿透建築物內各式活動。各種視覺關係應運而生—不管是橫穿過建築物的、或在建築物上方或下層—繽紛而富有動態感。靠近這個建築物,從外牆看到裡面的活動,就是因為這樣,每一次的造訪都是全新的感受。
我們希望建築物成為景觀的一部份,而地景隨著人口增長而變化,我們希望在地臺中居民成為形塑文化館的一份力量,將文化館內的活動呈現到公園裡,進而到城市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