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場所精神
延續歷史脈絡

非營利組織與志工發展中心座落於臺中市美村路與民生路口,基地原址是興建於1962年的美軍俱樂部——聯勤招待所。在這塊充滿歷史記憶的土地上,庭院裡蓊蓊鬱鬱的老樹刻畫著時光流逝的痕跡,因此以最大限度保留住庭院中的喬木,藉此傳承場所精神。

此外,面對閒置多時且不敷使用的舊建物,採取保留部分舊建築立面——高度6.7公尺——傳承其歷史意義,建築團隊並以廊道演譯舊建築量體軌跡,隱喻歷史的迴路,並串連起新與舊之間的對話。

建築設計以向城市打開的手法,拆掉既有圍牆,開啟視野的穿透性,引進人流,綠樹成蔭的庭院成為開放的都市公園。透過歷史迴路的鋪陳詮釋空間的歷史記憶,廊道上陳列著聯勤招待所的發展脈絡,而沿著廊道往二樓行進,映入眼簾的是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舊牆以及枝葉扶疏的老樹群,穿梭遊走其中,感知歷史的軌跡。

以低密度開發
涵納多元機能

順應舊建物而退縮的建築配置策略,僅現地移植4棵果樹,採低密度開發方式打造這棟地上4層樓、地下3層樓的建築,以涵納多元的社會關懷空間機能,其中設有親子館、托嬰中心、世代共融基地、婦女發展基地以及兒童運動中心。

規劃於一樓的世代共融基地,以多功能服務空間連結著新舊建築之間圍塑成的休憩平台,而活動場域也可延伸到庭院。另外,因應使用者的屬性的分區與分流,親子館與托嬰中心也設有專用出入口。

透過東向三樓退縮設置露台,提供一個可歇息、交流互動的戶外場域,也可俯瞰新舊建築的介面與樹梢。建築立面的植栽垂直向上延續著老樹群的綠意,直至為花台與菜園環繞的屋頂空中庭院。

建築立面的植栽垂直向上延續著老樹群的綠意,直至為花台與菜園環繞的屋頂空中庭院。

建築姿態低調
融入環境涵構之中

從遠處望去,新建築低調地隱身於老樹群後,透過空間序列的開展—— 一座綠意盎然的庭院,舊建築立面,歷史記憶廊道,新舊建築層層地交融,賦予這塊土地傳承與蘊養生機的意涵,並悄然融入環境涵構之中。

這承載著歷史意義的社福基地,以其繁茂的庭院結合一樓休憩空間所形塑的公共場域,成為審計新村沿街步道的端點,同時是臺中市綠園道軸線延伸而出的多條環狀散步道上的重要節點。

規劃於一樓的世代共融基地,以多功能服務空間連結著新舊建築之間圍塑成的休憩平台,而活動場域也可延伸到庭院。